近日,已经退役的拳击全国冠军李洋接受采访,谈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。
李洋13岁被选入江苏徐州业余体校,正式练起拳击,一年后被两位恩师张广平和司建占看中,输送到北京队。2005年和2009年,他蝉联全运会57公斤级冠军。
与李洋同批的队员里,还有邹市明、张志磊等人。当时,中国拳击队对北京奥运的规划目标是:邹市明保金,李洋和哈那提冲金,但后来情况有变,李洋最终只拿到第5。
对此,李洋表示:“后来我当上教练,了解很多情况。运动员做好自己的训练准备,上场发挥水平,剩下交给天意,交给裁判,交给很多东西,不光是技术水平的事了。总体来说还是公平的,我没啥抱怨。”
为了拳击,李洋两个膝盖的半月板都拆了,2008年奥运会之后宣布退役。此后,他担任过北京女子拳击队教练、国家拳击队执行总教练,还开了拳击俱乐部。
李洋透露,“俱乐部的支出包括房租、签拳手的工资及基础保障、请外教等。收入主要靠培训和会员,有点单一。我们负责拳手的吃住和基本工资,另外拳手一边自己训练,一边给学员培训,会有课时费和提成。而拳手打职业赛,和经纪公司是有比例分成的,拳手占大头,三七开。实际上,很多费用要我们自己掏,比如派人跟比赛,一场比赛打下来基本不赚钱。
“因为我主要精力在拳击队当教练,拳馆只能托管,最后收拾烂摊子,发现到处是窟窿。每次给我打电话,就是要交房租,要发工资,要交这费、那费,月底一对账,全是负的。一个月最少亏20万,整体算下来,亏了三、四百万。后来就把拳击俱乐部关了。”
李洋表示,“小时候在村里我常打架,等练上拳击,那就不一样了,碰到外边人向我挑衅,我都控制自己,没出拳不代表怂,真正练拳的人,是最讨厌打架的,水平越高,在生活中出手的可能反而越小。拳击不等于打架,我练拳直到今天,没一次用拳头解决问题。这是你的职业素养,你是专业的,那你对普通人就不能动拳头。打拳是情绪控制,打架是情绪失控,连情绪都控制不了,你怎么去掌控比赛?”
2024年,李洋回到江苏老家睢宁,组建“少体校拳击队”,先打造教练队伍,找自己学生、昔日全国冠军选手一起来任教,再筛选苗子,从报名的初中孩子里挑出男女生各15人,带着孩子们一起练拳。
李洋说道:“很多孩子文化课成绩太低,高中考不上,如果没这个项目,他可能就辍学了。有了拳击这个体育特长,高中可以直接要他。像我们这样的小县城,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,有的父母离异没人管,送到我这来,一是练拳击有个好身体,二是有个高中上,将来能靠体育考大学。”
发布于:安徽